尊敬的济宁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咱们济宁学院。首先,非常感谢济宁学院给我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今天到济宁学院来汇报语文教学,对我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这么多的教育专家,这么多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在你们面前讲教学有一种班门弄斧,孔子门前读圣贤书的感觉。所以,我是揣着惴惴不安的紧张心情来的。由于能力有限,所讲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但是我相信在座的领导老师同学们一定会给我真诚的鼓励和无限的包容。好的,谢谢大家!
来之前,我一直在想,作为我们济宁学院的学生在走上教学实践之前,最需要知道什么?尤其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最希望了解什么?
思来想去,我认为,你们的教育之路也必定和我们所有的教师一样,从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开始。一节又一节语文课就凝成了我们的教育人生,成就我们的教育理想。有人说,语文还不好教吗?让学生读读书、写写字不就行了吗?作为语文教师我要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所担负的任务非常艰巨,所以有人说:“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什么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都属于 语文教育的范畴。和数学相比较,在教学过程上,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那么就有同学们要问:“那语文课究竟该怎样上?一节好的语文课又应该具有哪些要素呢?“这些构成今天我要汇报的内容。所以,今天我要汇报的题目就是《上·好·一节·语文课》。
首先请同学们看我执教过一节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这节课曾经参加过济宁市教学能手评比,曾被山东小语会副会长、济宁市语文教研室教研员马新云老师称赞。(课件播放《圆明园的毁灭》)
一、谈话导入:在我国首都北京的西郊曾经有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叫做圆明园。请大家跟我一起写下它的名字。一笔一划,圆满的圆,光明的明,园林的园。齐读。它曾经拥有过许许多多的辉煌,但是半个多世纪前,它却被毁灭了。继续跟老师写课题,特别注意“毁”的写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一起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是不是都读准确了。指名读生词。齐读。
三、整体感知:把这些词语送回课文中,再读一遍课文。老师有个要求:读书要达到字字准确,句句通顺,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主要)好,拿出课本,端起来,大声地自由朗读(不要齐读)。
通过读书我们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汇报完课文主要讲了圆明园原来非常美丽,但是被八国联军毁灭的故事。文中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昔日的圆明园的美丽,哪里又是写圆明园的毁灭的?在学生的回答中确定2、3、4自然段是写圆明园的昔日美景,第5自然段是写毁灭。
四、确定学习重点,阅读学习。昔日的圆明园的美丽是学习的重点。我先让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大家默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感受它那曾经的辉煌吧!同时思考这三部分内容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动笔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读完还可以和小组内同学交流。
五、在这昔日的辉煌中,哪里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学生读,汇报自己为什么画下了。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景观中吧!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出圆明园中都有什么?
1、圆明园中有(引读——)孩子们,这段文字有几个“有”?从那么多的“有”字中大家体会到什么?(景观多)
2、从哪里看得出来还有很多?学生汇报
3、同学们,读着这段话,除了感受到圆明园的景观很多之外,你还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景色美)从哪里读出来的这种感受?“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把这种感觉放进这段文字,读出来。
4、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老师边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边想象,这些画面就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仿佛就在眼前似的。不信,咱们一起边读边想象,看谁能看到一幅幅迷人的景色。你彷佛看到了什么?
5、看着看着,这些画面就真的来了。播放画面:这是金碧辉煌的殿堂,这是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上“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乡村野;风景绝妙的名胜古迹;人间仙境蓬莱瑶台;世外桃源武陵春色;异域情调西洋景观。是啊,昔日的圆明园就是这样美丽,让我们把这种的感受读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这又多又美的景观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就是“建筑宏伟、景色迷人”。当进入这样建筑宏伟、景色迷人的圆明园,心中什么感受?是啊,此情此景中,我们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指名读,齐读。
六、同学们,圆明园的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想看一看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吗?
画外音:先秦的青铜器礼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历史久远;名人书画是美的艺术,文化的载体;这一件件精致的历史文物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血汗;这些珍宝每一件都价值连城,无比珍贵。这就是圆明园中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老师给大家看到的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因为这里多的是——齐读。
所以我们可以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齐读
七、感受毁灭,激发情感。但就在1860年的10月,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这一切都永远永远地离去了,全都化为了一片灰烬。因为——
1、当老师每次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感觉每一个字词都像一把把锋利的锥子,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同学们,文中哪些字词句也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把这些词句和句子圈划下来,反复读一读,也可以和同位交流一下!
3、孩子,我刚才看你刚才忍不住握紧了拳头,文章中哪里让你有这样的反应?生回答,说出原因,把你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吧。这种感情你听出来了没有?你圈划了哪些词语?为什么?(学生说出“愤怒、屈辱、痛苦、惋惜”)
4、让我们把对这些强盗的卑鄙行径读出来吧,读——
让我们把心中的怒火、把屈辱、把痛苦发泄出来吧。读——
让我们把对圆明园被毁灭深深的惋惜读出来吧,读——
5、同学们看:在这两个强盗的掠夺下,在这场大火中,我们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我们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没有了——我们国家没有了——圆明园;世界也没有了——圆明园。(看图)只剩下了这些残垣断壁、乱石断瓦、这片无言的废墟任人凭吊!
6、此时此刻,你什么心情?面对这一切,面对着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你想说些什么?任由你的思绪飞扬,任由你的感情在笔下流淌,写下你的愤恨、你的痛苦、你的屈辱。
7、同学们,这一把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八、主题升华:此时,你一定还有疑问和困惑想要问老师吧?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问:为什么清政府不抵抗。教师补充资料。
是啊,同学们,贫穷就会受到欺压,落后就会挨打!,曾经的苦难我们不能忘怀,曾经的耻辱我们要时刻铭记。为了不让历史重演,为了中华民族不再遭受这样的屈辱和苦难,同学们,让我们牢牢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九、拓展延伸,作业布置:下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目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普遍采用的基本流程和机构。第二课时是学习作者围绕圆明园的毁灭是怎样表达的?
阅读教学整体上有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阅读理解,第二课时学习表达方法。但是要求的重点在各个年级段还有不同:低年级侧重于识字教学,表达方法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教学过程;高年级侧重于阅读理解、读写结合,阅读理解和表达方法的学习比较重要;中年级两者兼而有之。教学的重心基本都落在阅读理解课文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同的老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下面我从以下五个环节来详细阐述怎样来上一节语文课?一是教学准备;二是课堂准备;三是课堂导入;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延伸。
一、教学准备。俗话说:功夫自在诗外。语文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准备。教学准备主要包括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准备教案、制作课件、布置预习。
1、钻研教材。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直面课文文本,要研读教材。教师要自己读几遍课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用自己的已有知识解读课文,分析课文。作为设计教案的初稿。其次,要了解文字的背景资料。这需要借助教参、书籍、网络、资料、视频等。我们读《秋天的怀念》就要了解史铁生高位瘫痪的不幸遭遇,要读他的《我与地坛》,读《生命,生命》就要了解杏林子的病痛,要读她的专著。读《圆明园的毁灭》就要读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的历史。通过钻研《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对课文的教学内容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课文重点难点也逐渐确立。这是丰富课文的内涵,拓展其外延、兼收并蓄的过程。
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讲授《秋天的怀念》前,读遍了史铁生的全部文章;王崧舟讲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在炎炎酷热中闭关读书收集资料约五万字,这还不算他平时的文化积淀时间。所以很多老师反映,要讲一节好课,几乎要脱一层皮。也唯有这种精益求精的钻研态度,才能成就优质的语文课堂。《准备一辈子》
一位有30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一天吧?”
那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2、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进行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不仅备课,还要备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年龄段、学段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差异。像我们大学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讲授为主,这是因为我们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学习的自觉性高;而对于小学生来讲,自觉性和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帮助、调动、调控,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语文能力的锻炼,这也是小学儿童在课堂上需要回答问题、需要读书的原因。低年级更喜欢直观、富有童趣、充满变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课堂设计中,讲课的语言也要贴近儿童,教学方法要多样。所以大家会看到小学男教师讲课或说话语速稍微慢一点,温柔一点,这很正常。说明老师在努力用适合小孩子的交流方式来表达。
比如在教授《秋天的雨》第四自然段时,我考虑三年级学生更喜欢参与性的表演,所以我就设计让学生当各种动物、植物,分好角色后,我问:“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等。这样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有效。
3、准备教案。有了以上两项准备就可以开始设计教案了。对于《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选择了先扬后抑、感情突破升华的教学策略,在教法上我采用读悟结合法、音乐渲染法、重点标注法、联想法、读写结合法等,在学法上采用了自读自悟法、联想入境法、重点标注法等。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课时、课件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其中我还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调整。
对于我们新即将走上讲台的同学们来讲,教案更需要经过多次修改,要多请教指导教师。尤其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不准确,教学过程不清晰,可能会使自己的教学或事倍功半;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有时候甚至会南辕北辙,将语文教学引入歧途。教案定稿之后,要熟悉,要进行说课和试讲。有一位语文老师在定位《圆明园的毁灭》时,只是把学习圆明园如何被毁灭的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学生没有对圆明园的了解和认识,学习失去了基础。尽管老师在这一段下足了功夫,但是教学效果不好。
4、课件准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我们可以应用互联网下载教学资源、图片、音乐等制作课件,也可以直接下载课件。但是下载的课件必须要进行修改,要和自己的教学设计统一,便于课堂应用,鉴于语文课程的特点,课件不宜过多,要以语言文字为主,图片、影片的运用是服务于语言文字的。大家看我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是先学习了文字,根据文本进行了联想和朗读,在充分感受圆明园的景观多和美的基础上,才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园美轮美奂的景观的。如果把图片放在前面,那就失去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语文性质。
5、布置预习:预习主要指向生字、生词和朗读,有的需要查找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书籍等。在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预习要求,并让学生写到课本扉页上,以便随时对照预习。每篇课文的还有具体的要求。比如《圆明园的毁灭》预习要求。
充分的准备是上课的基本保证。有了这些准备,为我们进入课堂奠定了基本的基础。
二、课前准备:就是即将上课前的准备。包括教学场地、设备准备、学生准备
教学场地:进入一个课堂,要用心观察一下讲堂的位置、学生座位的布局,来回走一走,以适应教师的环境。
设备准备:要将课堂需要使用教学设备在上课前都要试用一遍,比如课件的播放、音量的大小,怎样实现课件和实物展台之间的切换等,不然等到上课使用时发现问题就麻烦了。
学生准备:一是要看看学生是否都准备好上课用的文具物品,并放置好,以备上课时方便使用。如果没有准备好,教师要进行提醒;二是观察学生情绪。进入课堂之后,一定要观察并想办法调整学生的情绪,是不是有学生在闹矛盾,是不是有学生因为下课玩耍还没从运动的兴奋中转回课堂学习中来。三是观察上课前的纪律。目前,我们学校班额比较大,一个班有70多人,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在上课前引导学生注意遵守纪律。比如说:“今天,某某同学坐得最端正;”“女同学都很有精神”。“第一排的同学把小手放在桌子上,没有一个说话的,你们做得真棒!”从而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秩序,集中注意力,准备上课。
三、课堂导入: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是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找到它。”课堂导入也一样。一堂新授课,开头的导入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把学生带到课文特定的环境中。可将教师充沛的语言、激昂的情感配合上直观的教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器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带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可根据课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选取恰当的导入方法。
下面便是常用的导入技巧。
(一)暖场导入,融洽气氛。
一节课堂,应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老师,亲近老师,愿意和老师交流互动。我们看一下于永正老师是怎样和学生进行课前交流的。(播放课件《梅兰芳学艺》)。于老师如话家常,亲切自然,交流的都是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容易的话题,能调动学生兴趣的话题。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为进入课堂做好了准备。我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当时观课的教师有三四百人,学生是济宁实验小学的学生,我和学生也是初次见面,我也比较紧张。我就曾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导入:“目中无人”。这其实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调节办法,在笑声中达到放松目的。在很多公开课中,老师要环节教学紧张情绪,为了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都会采用暖场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和学生初次见面。
(二)教学导入,不留痕迹。
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教师用优美而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氛围中;观看《学奕》导入
教师也可以精心选择素材,利用多媒体,铺设情景,营造课文学习的气氛。如用诗句导入,故事导入,新闻导入……
例1、如:我在执教《匆匆》一课时这样进行的课前谈话: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老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教师随课件介绍:
儿时的照片,天真无邪的笑容中透着几分顽皮。
青年时的照片,青春正如花般绽放着。可爱吗?
现在的照片,此时我心情已经不再那么轻松,因为我感觉时间过得是那样的飞快此时已有几丝鱼尾纹悄悄地爬上了我的眼角。
大家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当我再回首来看这些老照片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在此基础上,我导入新课:是啊!当皱纹悄悄爬上我的额头、眼角,当时间用无情的刻刀在我脸上写下岁月的沧桑时,我多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我的青春岁月、花样年华啊!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今天便跟大家一起去品味其中的滋味。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教学。正如吕叔湘所言;“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
四教学过程:
1、认知生字词环节
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知生字是教学的主要和首要环节。认知生字要求读准确,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认知生字首先要让学生开口读:1、加拼音读;2、去拼音读;3、指读;4、开火车读;5、范读;6、找小老师读;7、摘果子读;8、齐读;9比赛读,10、猜读等等
认识记忆方法:用什么方式记住?观察法。比较法
指导书写;读出味道。
其实认知生字生词不仅仅在这一个环节,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加深识记生字的教学。
2、整体感知环节(带着要求进入课文,练习概括能力)
3、阅读理解环节。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效果最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环节。
(一)阅读入手
1、从学生最感兴趣处、最喜欢处、感受最深处入手。《秋天的雨》最喜欢哪个段落。
2、从重点段落入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3、从疑难处入手。在阅读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贵有疑,有疑则进。
《圆明园的毁灭》:是怎么被毁灭的?
《孔子拜师》:孔子学问那么大,为什么还要去拜师?
从问题入手,学生会满怀探究和好奇,走上神奇的语文学习之旅。
4、从朗读入手。(《学奕》)
(二)阅读理解:香港教学《番茄的教》
1、抓住重点段落
2、抓住重点语句:
3、抓住重点词语:
(三)教学方法:读悟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重点词句标划法;自读自悟法,以读代讲法;复沓回环法;情景创设法;替换对比法、联想法、联系生活法。这些后面我会进行介绍。
(四)学习拓展
一是拓展阅读。语文教学的教材只是一个范本,不能构成语文的全部,每一篇课文只是为了引起对同类、同题材的文章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终结。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教师推荐的相关课外书籍:《最后一头战象》再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狼王梦》等。学完《圆明园的毁灭》读一读雨果写给布特列尔上尉《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
二是作业布置环节。作业要关注不同学习层度和不同爱好的学生,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例如《秋天的雨》。有共同必须完成的,还有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而能力差的学生可以不做的作业。语文作业应该指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比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收集秋天》。另外还要指导学生
五、教学延伸:检查作业、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教学随笔
语文课堂教学之后,我们要对语文教学才成效进行学习反馈。通过学生作业批改、学习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鼓励教师们参加他的“朱永新教育成功保险公司”,投保条件为“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教育随笔、教学反思一篇”,每天跟自己对话,每天写下自己的感悟,解剖自己的心灵,记录自己的成长,写下自己的教育行为,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的教育随笔”到“朱永新教育成功保险公司”,保证你现在投入万元者,十年后可成为百万富翁。所以,语文教学反思是必要的。每节课后,我们都要把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梳理总结。对于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教学课堂还有整理教学实录,对教学中出现的小故事撰写教学随笔。这样才有益于一名语文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完成以上这些环节才真正算得上完成一节语文课一个完整意义的轮回。
(二)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上课容易上好课难,上好一节课需要内功。下面就是上好一节课的内功心法。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呢?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哪些元素?
一、一节好的语文课要以学生为本。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在场的情境,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长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所以,教师所有的“教”都是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因此,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教,学生能读懂的不教,学生学习有困难才进行引导,做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二是要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了解学生心理机制,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及时评价学生,不断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在教学过程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于“渔”。不仅学习知识,更要掌握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努力体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四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得锻炼和发展。“以学生为本”,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包括其他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就是指从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来提升语文素养,在语文的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扎扎实实学语文。目前很多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品社课、历史课,语文课严重被异化。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后,过多地应用课件大大冲淡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大量的综合性学习混淆了语文学习的根本。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呢?
(一)语文味要有琅琅读书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不脱离文本,教师要与文本对话,学生要与文本对话,教师要借助文本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文本是桥梁和纽带,将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颂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我们附小提出“书不熟读不开讲。”要求学生读准确、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突出强调对于读书训练的重视。
2、有感情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这时的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表现这种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王崧舟的《普罗米修斯》
(二)语文味要有品词赏句
怎样让文本语言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常用的品词赏句有以下几种:1、对比品析;2、联系上下文品析;3、想象中品析。4、拓宽中品析。
1、对比品析。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
如教《珍珠鸟》,在引导学生研读“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一句时,我问学生: “这里的‘探’能不能换成另外一个字?”学生说:“可以换成‘冒、钻、露……’”我问:“ 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些字,而用‘探’呢?通过这个‘探’字你读懂了什么?”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懂得了一个‘探’字,既让我们读出了小珍珠鸟的调皮、可爱,又让我们读出它的胆小怕人。一个‘探’字,多么准确,多么精妙。学生在对比品析中积累了语言。
考考你:春风又“绿”江南岸。
除了换词语,还可以去词语对比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中“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2、联系上下文品析。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上下文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有一句话:“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这句话既写出了母亲的爱所产生的效果,又暗含父爱的重要性,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父爱和母爱。要让学生理解好,必须联系上下文。
(1)母爱为什么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联系这个句子说说“我”的看法。
(2)母爱为什么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看法,
(3)联系下文想想“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作者想说明什么?
这样一步一步地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严爱对于孩子的成长同样是重要的。这时,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浮华、浅薄的了,这样的语文课就上得有滋有味。
3、想象中品析。孩子们想象力是非常丰富。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圆明园的毁灭》中我就运用了这种办法。
4、拓宽中品析。课本是教学资源,课外的资料也是教学资源,学生本身也是很好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拓展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
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体会叶欣工作条件的“高风险”时,我补充了大量关于“非典”传染情况的课外资料。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叶欣工作的“高风险”,进而感受叶欣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三)语文味要有写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我在课堂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模仿写。2、想象写。3、升华写。
1、模仿写。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再说每篇文章其实都是写作的范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
例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要求学生仿其写法。通过仿写,使读写结合,内化了写作方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想象写。文学它有着间接性、概括性。有较多的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它的空白处,丰富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那儿就是学生最好的练笔之处——在想象中写。
如我在执教《二泉映月》,为让学生体会阿炳的“一生人生尽坎坷”,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阿炳人生中的一个故事或一个画面用笔写下来。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到了阿炳生活中的几多磨难,人生中的几多坎坷。在这一写的训练中,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
3、升华写。一篇文章学到有味儿时,文章的情感上升为自己的情感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写不快。这时就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好时机。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在同学们感受到八国联军的丑恶行径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写的训练:“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动笔写下来吧!”通过这一写,既升华了情感,又训练了语言。
三、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有形象。语文就是要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
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讲伯父就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章写得很形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米.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教这段话要抓住哪个词语呢?“饱经风霜”。那为什么还要抓这个词语?第一,这个成语刚刚出现,孩子还不熟悉,解释一下,否则这个同语容易引起误解;第二,这个词能深刻地反映出车夫的身份,进而来体会鲁迅先生对处于社会最底层老百姓的同情,抓住了这个词就能领会文章的思坦感情。可是方法不同,效果不同。
教师一的教学方法: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吃饱了风、吃饱了霜。
师:你吃过吗?(把老师气得!)动动脑子再想一想
生:就是吃过很多苦头。
师:没错。这位同学就知道是吃苦头。
师:谁能讲得更准确些?
生:(将词语手册上的解释读了出来)就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了词语手册。
师:你真会学习。学习就得像他这样啊
师:风霜是什幺意思?
生:就是艰辛和磨难的意思
师:对!要好好地记住这个意思,可不能见风是风、见霜是霜啊!
这个环节表面看起来,做得扎实,由言到意,简简单单,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还会用工具书。可是这不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这是假象。这将学生的形象思维大量扼杀了。学生对“饱经风霜”不过几天就会忘了,记性好点的一个学期过后就还给老师了。
我们再看第二位教师怎么教“饱经风霜”这个词的?
第一步,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人,如果有,请举手示意。结果没想到,全班三分之二的人都举手,我们坐在后面听课心里犯嘀咕,这个社会饱经风霜的人还真不少。
第二步,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很厉害吧,有难度,但是前面有了铺垫,有了生活体验的调取,尽管难,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举手了。孩子们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他颧骨高高地突出,眼眶深深地陷进去,满脸的皱纹。老师说,没错,这是一张的饱经风霜的脸。第二个孩子说道:老师,我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张脸,他的脸灰不溜秋的,头发像一堆乱稻草,他的嘴唇有一道一道干裂的口子。第三个孩子说:老师,我看到的是这样一张脸,他的脸色蜡黄蜡黄的,身上也是皮包骨头,其实只有三十来岁,但看上去好像已经有六七十岁一样。
第三步,老师说,你们会看车夫的脸吗?会看脸的人有两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看到这张脸,第二只眼睛看到这张脸的背后,你还能从车夫的这张饱经风霜的脸的背后看到什么?有学生说,老师,我看出来了,我知道他的家里很穷,估计吃了上顿没下顿。有学生说,老师我也看出了,车夫干活不要命,没白天没黑夜地拉黄包车。还有学生说,老师,我也看出来了,我看出了这车夫身体有病,是
硬撑着拉黄包车的。老师说,是的,就是这样的大冷天,他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玻璃碎片把他的脚板刺破了,他躺在地上痛苦呻吟,他想起来都起不来。假如你就在现场……有学生马上说,老师,那我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马上打电话把我爸爸叫来。我爸爸是外科医生。学生还说,我一定会自个儿拉黄包车把他送到人民医院去。老师说,看得出你们都有一颗善良
的心,那让我们一起去看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这个黄包车车夫的。
你看,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老师的教学把这个抽象到不能再抽象的语言文字,一次又一次放大,一次又一次做细,看到这四个字背后的种种不曾言说,但是形象和内涵却非常丰富的东西。这就是“饱经风霜”的形象。
也许很多年后,学生不会记得这堂课,但是 “饱经风霜” 这个词语会在生命中每一次看到这样的形象的时候涌上他们的心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道理。所以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把学校的东西都忘记剩下的那些。”
四、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有感情。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文是情感的舞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了,郁积在一起,不吐不快。我们解读时就应该是:“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波澜起伏,师生的情感都随着课堂的发展而起伏。
《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感人至深,写得最感人至深文字就是这一段。(幻灯投影)这一段落在不同的语文老师手里,产生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第一个老师,我们听一听。
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找,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心情,请你在读懂的地方画上波浪线。读完以后全班交流。
生1:老师,我读懂了紧张的心情。
师:啊,好!不要着急,我把“紧张”写下来(师写)从哪儿读懂的?
生:心绷得紧紧的就是紧张。
师:啊,没错!那么就请你紧张地读一读。
生2:老师,我读出了担忧的心情。
师:哦,担忧!好!我把它写下来。你从哪儿读懂的啊?
生2: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觉得这就是担忧啊!
师:啊,没错,这就是担忧。请你担忧地读一读。
生3:我读出了痛苦的心情。
师:(写“痛苦")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3:他说,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我虽然没被刀绞过心,但是想一想,刀绞心肯定是很痛的!
师:那就请你痛苦地读一读。
(三个孩子发言完毕,没人举手啦,这老师就有点着急。)
师:好啦?没人举手啦?不会吧?你们再看看黑板,看看,你们发现什么了没有啊?
(学生看黑板,没有发现啥。老师就更着急了,让学生一个个看黑板,并用力敲了几下黑板。)
师:还没发现?
(学生更奇怪了,老师敲黑板干吗?老师等不住了,就说了。)
师:我这里还空了一个,不是还缺一种心情嘛!
(学生不知道,他没这种体验。)
师:我告诉你们,漏了一种心情了,还有一种心情。在这儿:“我不敢朝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这叫什么心情?
生:哦,老师,我知道!这叫眼巴巴的心情。
师:废话,心情怎么可以用眼巴巴来形容呢?坐下,再想想看! “我不敢朝他哪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这是什么心情?想想!
生:老师,这叫不忍的心情。
师:哎呀,不对,前面不忍,后面忍住啦,不忍,忍住,这叫什么心情?告诉你们,这叫矛盾的心情!
(好,这个词语写出以后,老师就长吸一口气。把课文拿开,为什么啊?课文没用啦!)
师:现在我们看黑板。“我"是怎么写心情变化的?先是——紧张!然后呢——担忧!接着呢——矛盾!最后呢——痛苦!你看,由紧张到担忧,由担忧到矛盾,由矛盾到痛苦,这个过程写得怎么样?这叫什么啊?这叫有条不紊!同学们,以后你们写或者读心情变化的过程,要向作者学习,要写得清清楚楚,要把过程写得有条不紊,记住了吗?
一个人的感情怎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老师像外科大夫一样拿起一把手术刀,一刀下去,说这叫紧张;一刀下去,这是担忧;一刀,这叫矛盾;一刀,这叫痛苦!这是感情吗?这不是感情,这是感情的符号,这是风干后毫无生命、毫无灵魂的感情“木乃伊”。
什么是感情?感情是风,感情是雨,感情是一锅粥,感情是一团麻,是“剪不断理还乱”,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啊!其实,文字是没有感情的,是僵死的符号。语文教师要还原它,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教师要投放自己的感情。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感情一定要丰富。语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着的思想和感情。
在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的感情呢?我这里主要给大家详细介绍三种方法:
1、铺垫法。我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把圆明园没被毁灭前美轮美奂的景色通过美读美文、欣赏图片、联想图景等方式渲染给学生,目的就是越发激发学生的感情,圆明园越是美越精致,毁得就越可惜,八国联军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就越可恨。
2、配乐朗读法:这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有体现。《枫桥夜泊》教学片断:背景音乐《空》响起,教师范读,学生读。这首背景音乐《空》,缭绕缠绵,起到了渲染的效果,使课堂变得唯美富有高贵的气质,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体会着,感受着,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就这样一层层浓郁起来。
3、复沓回环法。就是通过往复循环、递进升腾的方法,在反复递进中不断放大、圆润、充盈、渲染语句表达情感。请大家看这个教学片断《普罗米修斯》。
这是一段课文引用自《一夜的工作》,如果让你来应用这种办法,体会总理的勤劳。关键在哪里?对,时间。
我是这样运用这种方法的:面对这段文字,老师导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拿出了他今天晚上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示意学生接读)
生:“只见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的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师继续:夜很静,人们早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只见他——(示意学生读下去)
师继续: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敬爱的周总理揉了揉疲倦的双眼拿出了今天晚上他要审阅的最后一个文件,只见他一句一句他……(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师继续: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夜晚啊,这是一个多么艰苦的夜晚啊,这又是一个多么不平常的夜晚啊,因为,在那个夜晚,我们的总理思考着许多许多问题……
(音乐自然响起: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他想着—— )
此外还有创设情境法、启发想象法,联系生活法等。
五、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有意境。
语文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气场,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情绪。语文是有诗意的,语文教师要常常脚踏大地,仰望星空,面朝大海,感受春暖花开。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具有诗意的,并且要用诗意的语言营造出语文的意境。课文讲《狼牙山五壮士》就要气壮山河;讲《红军长征》就要气势磅礴;讲陆游的《示儿》就要心中泣血,将《圆明园的毁灭》就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有文化。
首先请同学们一起观看《枫桥夜泊》教学片断。
我想,听完这节课后,假如这些学生和我们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来到枫桥,学生也一定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想到张继,肯定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枫桥夜泊》!
从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们,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对枫桥夜泊、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我们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老师们、同学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余秋雨说过:“什么是中国人?所谓中国人,是个文化概念。”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流淌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流淌着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血液中流淌着《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的血液中还流淌着气象万千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总而言之,浸润在这样的文化里,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的是几千年传承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就是中国人,名副其实、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大写的中国人。
语文教学要在语文这特定的情景中,挖掘语文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体和文化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传承,意味着真正的立人。儒家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切靠什么?靠文化。传承文化,是一名语文教师非常神圣又非常艰巨的使命,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如果一名语文教师有文化意识,语文课就会上得更深刻、更厚重,更富有感染力。
同学们,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同学们也不必拘泥于我所讲的内容,我们正在迎来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语文教学形式越来越来越多样化,语文教学正面临新的挑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不懈钻研,精益求精,努力追求和探索,就一定能上好语文课,就一定能在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就一定能成就属于自己的幸福美满的教育人生。
谢谢大家!
- 如何备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2015-08-25
- 于漪:怎么上好语文课?如何当好语文老师? 2015-08-25
- 在济宁学院教育系的讲座《上好一节语文课》(2012年11月15日) 2015-08-25
- 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2015-08-25
-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2011年县优质课评选听课有感 2015-08-25
-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2015-09-03
- 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2015-09-03
-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层次与类型、基本方法、教法整合与创新) 2015-09-03
-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 2015-09-03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相应的对策 201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