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状态: 未登录 [登录账号]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本站首页 > 专栏首页 > 所属专栏 > 所属子栏 > 正文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为实岗培训老师而作)
2015-08-25 15:04:58 点击:0
选择字号:[ ]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们再次相聚,就怎样上好一堂课进行探讨交流!我想问问大家,你认为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说真的,虽然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我已经摸爬滚打了14个春秋,但还是不敢说自己已经能够上好了一堂语文课。正如诗人“有好句无佳篇”一样,我在教学的路上也只是有了一些粗浅、零星的感悟而己。在此,我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结合自己平时看到的一些优秀课例,用八个关键词来例谈一点关于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的肤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关涉到教师的素养,(即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得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关涉到教师的学生观,看老师能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流向;还关涉到教师的读写反思与经验总结,能否做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提升。今天,我想从小处着眼,即从课前准备,课中演绎,课后练思这三个过程来讲。我想若把这三个过程做好,就算得上是上好了一堂语文课。

一、课前准备

1、视野

一个语文教师的视野应该是开阔的,这样备起课来便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教育专家亲历了一个老师的课堂,貌不惊人的老师,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技艺,让所有的听课老师和学生如沐春风,留连往返。课后有人问他准备这堂课需要多长时间,他是这样回答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一课题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实际上就是终生不断地读书,不断地积累。当你真正把读书看作一种享受、一种执着,那些经典名著、教育丛书成了你生活中的伴侣,工作若干年之后,“教科书在你眼里就浅易得如同识字课本了”。我想,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教学肯定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了。

到底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薛瑞萍老师说:“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修养。”也就是说,我们读的书,涉猎应该很广,除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还应该读一些开阔人文视野的杂书、闲书。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觉得除了读书,读书,再读书,还应该放眼世界,关注当今小语界的教育动态。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其实顿悟是需要一定的经验、底蕴积累的。像我们这些至今尚游走在小语的边缘人,为了少走弯路,更需要学习前辈的经验,特别需要名师指路。有人可能说,那些小语界大师,像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窦桂梅、孙双金、王崧舟、薛法根等特级教师离我们太遥远,我们与他们缺少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怎么能为自己指路呢?其实,网络、教育教学杂志给我们洞开了一片小语新天地。

我自己的成长也得益于学习这些先辈的经验。我非常羡慕那些大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谈笑风生,他们的一堂堂课对我来说就是一道道精神大餐。多年来,我一直是他们的忠实粉丝,对于他们的成名课,教学特点,人们对这些课有什么评价,甚至他们成长经历,也能说出个大概,这或许就是崇拜的力量吧。2007年我有幸和支玉恒,于永正零距离接触,更加让我心生敬佩,朴素的外表,不凡的谈吐。饭桌上,支玉恒听酒泉市教育局安主任介绍我是玉门的,人家就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我呢?木讷的愣是没对上一句,多亏白银的张老师接话:“春风已度玉门关,支老师,于老师都来了吗!”当时,我真的很汗颜,读书太少,真的太少。白银的张老师就是主张女人与其买一件漂亮的衣服,不如买一本好书的人。不论是现场观摩,还是观看教学视频、教学实录,我感受着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机智,模仿着他们的教学设计思路,甚至模仿着他们那诗一般的语言。在叶澜老师那我知道一堂好课应该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在于永正老师那里我知道应该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生活化,艺术化。在孙双金老师那里,我知道一堂好课要上得儿童“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知道教师要炼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内功,一点就要点在人家的要害上。在王崧舟老师那里,我知道了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人情味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要有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要以人为本、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有书卷味的语文课,越嚼越有味道,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在薛法根老师那里,我知道了细节决定成败,语言真诚的才是温暖的,方法简单的才是有益的,也知道了课堂上不仅应该有鲜花,还应该听到花开的声音。能倾听到学生成长拔节声的课堂是最美丽的课堂。

2、创意

网络的发达、杂志的丰富、书籍的充实,使得我们备课不再是一个难题。然而,一个看上去很好的教案,我们使用起来却未必得心应手。因为每个人的教学风格是不同的,班情、学情也是不同的。我主张设计教案时要有自己的教学创意。这个创意,就是说教师要在充分研读教材、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经验,根据自己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理解,注意突出亮点,创建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班情、学情的教学案例来。这样的创意,缘于教师独道眼光,要求教师能找准一个好的教学支点,抓住一两个主问题,带动全篇的学习。这样的创意,往往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样的创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与成功的喜悦。

关于如何备课,如何备出有创意的课,如何对课堂进行预设,余老师已经给你们讲了,我不做详细阐述,只讲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张老师执教完《十六年前的回忆》后,李校长点评说,我们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这条建议牢牢记在了我的心中。当要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做了尝试。本课传统的上法就是突出表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可是当我看完窦桂梅本课的教学实录,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可怜的小女孩在安徒生悲悯目光的注视下,穿过街市慢慢地向我们走来,雪地上留下两行纤细的脚印,四周没有人,这是一个无人的荒漠,有人的空城,只有她一个人在孑孓独行。寒冷、饥饿、痛苦包裹着这个孩子的身和心。她一次次擦燃火柴,在一次次短暂的亮光里,看见了温暖,看见了食物,看见了欢乐,看见了疼爱,看见了幸福天堂。一根又一根,小女孩紧紧追赶着幸福的脚步,直至终于在奶奶的怀抱里飞向天堂。在美丽的幻觉里,小女孩带着微笑走了。

其实,这抹微笑更是安徒生自己留给世界的一件永恒的礼物。他一生命运坎坷,漂泊天涯。怀着对真、善、美的追求,终身未娶,和童话厮守了一生。也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在这抹苍凉微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血与泪的洗炼。读懂了这一切,并参考了有关资料,我开始再次研读课本就在捋顺五次擦然奇异的幻想时,我的目光被小女孩第一次和第五次擦燃火柴时的做法吸引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从最初的犹豫迟疑,到终于抽出一根的下定决心,小女孩显然是做了极大的思想斗争,里面有父亲责打的担心,有对温暖的渴望,终于下定了决心——她觉得只要暖和一下,挨打也值得。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女孩,在痛苦中隐忍,为了追求他眼中的幸福——温暖——一个幻想中的大火炉,终于擦燃了一根火柴。为了留住奶奶,她赶紧擦燃了一大把。一个“赶紧”,一个“一大把”可以看出,小女孩为了自己的幸福,追求幸福中她已经什么都不顾及了。她要勇敢的用大片的火光留住自己的奶奶。故事是凄美的,小女孩身上体现出的为幸福而不断追求的脚步却是迷人的。“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小女孩死了,但是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万恶不赦的黑暗社会。她虽然没有得到幻想中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但是她曾经追求过,她微笑着离开了。这恰恰不就是结识了幸福就是不懈追求幸福的过程吗?我何不在五次擦然幻想与现实对比体会中,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这两句话,抓住关键词体会这一价值观呢?最后,在小女孩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死去的悲剧中感受社会的黑暗,在理解两个幸福中,感受穷人痛苦的生活,体会作者给予老百姓深切的同情。这样岂不是不影响自己原定的三维目标,还更加丰满了呢?

拿定主意,走上了讲台。课异常的让自己兴奋。谈到小女孩的幻想和现实,有孩子谈到:小女孩只不过是需要温暖,需要食物,需要快乐,需要亲情,这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最低级的要求,而这样低的要求竟然都要靠幻想来实现,小女孩太可怜了,当时社会人之间太冷漠了。当我提到,小女孩在痛苦中是不是悲观失望,是不是想一了了之呢?看看第一次和第五次她擦然火柴的有关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很轻松的将学生的眼球引到了这两句话上,也如预设的一样,学生抓住关键词明白,小女孩为了让幻想中的幸福存留的时间长一些,没有放弃,而是“赶紧”擦燃了“一大把”火柴,想留住这些幸福时光。当清晨我们再次看到小女孩的时候,她嘴角的微笑更加证明她曾经幸福过,就是她隐忍中追求幸福的过程。我随即告诉孩子,小女孩去了,留给我们无限的同情,也留给我们终身受用的东西,那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课罢,坐在办公桌前沉思,两处情感价值观落脚点。与其教育孩子感受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的空洞泛教,不如交给孩子终身受用的东西——痛苦中的隐忍,隐忍中对幸福的不舍追求其实就是最大的幸福来的实在,来的受用!

二、课中演绎

3、自然

这里的自然,不仅是指时间的分配合理,过渡无痕引领,各块知识间自然融合,更是指教学板块的推进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与阅读期待。

我们在平时听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讲课教师,讲了半天,还让人感觉乱糟糟如坠云雾,不知所云。理清课堂的思路,使之条理清楚是初登讲台者必须注意的。其实做一个比方:讲一堂课,就如同带领一群游客到某一景区旅游。参观时要按照一定的旅游路线来走,有些景点可多停留玩赏,有的景点可点到为止,有的景点可忽略不去。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才能让游客玩得最开心,最有价值,是每个导游必须面对的。因此,一堂课一定要有合理的结构安排,时间安排,教学版块间的推进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与阅读期待。

教无定法。不同的老师对不同的课堂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无论是那一种方案,教学流程几乎都离不开总——分——总这个步骤。现在我以我常用的一种教学结构为例简单来说一下。

1、导入新课。导入是整堂课的开始,要切中要领,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形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境。导入方式有很多种:如情境导入、温故导入、质疑导入、释题导入、激情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等。

2、整体感知。这是学生精读课文的基础,是学习课文的必由之路。在某种程度上说,强化了初读,就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在初读时应对孩子提出要求,让其应扫清文章字词障碍,质疑问难,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3、精读感悟。这是一堂课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抓重点段落、重点句子、词语进行品读并体会情感。授课者的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这里纤毫毕现。关于这点我后面还会涉及到。

4、总结全文。这几大教学板块,不是孤零零的进行,需要以自然、合适的过度语连接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我觉得,一堂好课,就像一篇美文,它也有一定章法可循的,同样需要脉络清晰,过度自然,详略得当,有真情有创意。

4、丰美

所谓丰美,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道,极具美感,形式多样又主次分明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大面积,长时间地占有课堂,让课堂生机勃勃。

比如:薛发根老师讲《卧薪尝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勾践夫妇为奴的境遇,他是这样解释“奴”这个字的。

师:“奴仆”见过吗?

生: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就是奴仆。

生:在王宫里的太监也是奴仆。

师:在古代,“奴仆”就是下等人。

生:我家隔壁的人家就有奴仆,那个女的天天给那家人家做事。(众笑)

师:那个女的到底是不是奴仆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奴仆,老师把他们画出来。你可要仔细看哟!

师:(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这是什么人哪?(生笑)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要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师:(问刚才的学生)你看到过隔壁家的男人打骂过那个女人吗?(众笑)

生:没有。他们对那个女人挺好的。(众大笑)

师:在我们新中国,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奴”。

生:还有“仆”吗?(众大笑)

师:(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让他走在大街上。(边说边画,众大笑)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只有动物才有尾巴,很难为情。

师:不把人当人!

生:我会觉得耻辱!

生:我感到是一种屈辱。

生:这是对人的侮辱!

师:(板书:耻辱、屈辱、侮辱、羞辱、欺辱。归类,并引导学生齐读。)

师:不仅这样羞辱他,而且还要他整天干重活!(师画图形)这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过着悲惨的生活!

生: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生: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很痛苦!

生:他的命不值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杀死了。

……

师:(脸色凝重地)这样的人就是“仆”!这个字就是“奴仆”的“仆”!

师:勾践夫妇到吴国当“奴仆”,他们又会遭到怎样的磨难呢?

此时再让学生划出相关句子,读好这些句子,孩子们就已经是感同身受,自然而然进入了情感。这种设计,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堪称绝境。

王崧舟老师执教《一夜的工作》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个精彩片段: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生:齐读这句话。)

师: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突然有个词儿让你砰然心动,看看是哪个词?

(1)如此而已。说说你的理由。(从这个词中看出总理的办公室里除了写字台、小转椅、和台灯,别的就什么也没有了。)

(2)极其简单。简单的前面加了极其两个字,请换个词?(非常、特别、十分)你觉得用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出室内的陈设最最简单?谁来读这个“极其简单”?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可以猜猜,想一想我们在电视剧、电影或书中看到的宫殿。(猜)

师:老师告诉你,这个房子的主人比皇帝还大!他就是清朝摄政王住过的房子,摄政王是管皇帝的那个亲王,比皇帝还要大的亲王!想一想,摄政王的宫殿里,可能会有些什么?(生想象)

师:有可能的,完全有可能,因为他是个摄政王嘛,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古玩器皿,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价值连城,但是……但是,你们看,当这座房子成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办公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什么?

师:室内的陈设简单吗?同学们,周总理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想一想,他手中应该握有多大的权利?他肩上应该挑着多么沉重的担子?你说这样的一位总理,他的办公室里边,还应该摆上些什么?(生回答)

师:但是,在总理的办公室里,我们只看到——(齐读)

师:是啊,这才是我们的总理啊,陈设极其简单。但是,同学们,在“极其简单”的后面,我们分明感觉到有一种极其不简单的东西。那是——(生回答)

师:是的,总理的品质,总理的为人,总理的精神,让我们感觉到他的极其不简单。再来读读这句话,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别样的情感来。(指名读。)

这样的品读活动,往往是整堂课的亮点所在。它往往出现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部分,因不同的活动,可以产生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活动,课堂也就有了不同的美感。

5、激情

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情浓意密,是一门情感性极强的学科,篇篇都关注着人文、人性、人情。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片燃烧的海,教师要把自己烧进去,与学生同燃烧、同焦虑,同哭、同笑、同挣扎。某大学一位老先生的课堂总是挤满了学生,原来先生讲起课来,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讲到高兴时,手舞足蹈;讲到悲伤时,声音发颤,眼中含泪,学生为之动容。老先生的课堂可以称之为“激情课堂”——像会场,像剧场,像赛马场,更像磁场。

语文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文本的深入体会,握其精髓;基于对学生的热爱,育人成才。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极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魅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获得美的感悟和熏陶。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会自觉得去探寻课堂教学的艺术。上课时,声音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眼神温柔、慈爱、深邃;手势简捷、舒畅、细腻;体态语生动、大气、稳重。语文教师有了激情,就会去建构激情语言,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绝对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形象生动、幽默诙谐,井井有条,鞭辟入里、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意味无穷,令人耳目一新,历久难忘。

请看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诗意美文《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片段:

师:“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班级把同学们结为一个整体,每个同学在班级里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师:好精彩的比喻!

生:中国把五十六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说得非常好!

生:家把爸爸、妈妈、孩子结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家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都不愿意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

孙老师走近学生,把她抱起来。动作是那么轻柔,那么体贴,那么真挚,眼神是那么执着,那么专注,那么温柔。“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一种小动物,叫珍珠贝。这种贝类,如果有沙石跑进里面时,它会包起来——用温柔的态度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挫折和困难,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长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孙老师的处理令我们折服,令我们感动,他不仅用手抱起了孩子,可以说是用心抱起了孩子,用爱的暖流去浇灌孩子柔嫩的心田,让孩子不再孤单,不再彷徨,不再忧伤。这令人刻骨铭心的育人经典,蕴含着孙老师多么饱满的激情!

6、机智

语文课堂呼唤教师的教学机智,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更呼唤教师的教学机智。这里的机智,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课堂上临时的急中生智,能显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这种课堂机智可以是教师如何接近学生,可以是巧妙地设计导语,可以是智慧地进行对话,可以是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回答,也可以是无痕地设置过渡与引领,还可以是聪明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大家可能都有深刻的体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认可自己,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因此课前的几分钟交流尤为重要。许多名家的课前交流都是独具匠心,颇显智慧。让我们一起来看孙双金老师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课前的短暂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是什么学校的?

生:通德桥中心小学。

师:好,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孙。

师:对,孙悟空的孙。孙悟空有什么本领?

生:孙悟空会七十二变。

孙悟空会翻筋斗云。

他还会降妖除魔。

他还有火眼金睛。

师:好,不像孙老师近视眼。那么,孙家有哪些名人,除了孙悟空?

生:孙中山。孙权。孙友田。孙思邈。孙子。

师:你贵姓?你们家有什么名人?想一想,再自豪地告诉我。

生:我姓邓。邓爱,邓小平。

钟,钟南山。

朱,朱元璋,朱德。

王,王安石,王羲之,王献之。

师:说了那么多名人,名人生下来就是名人吗?他们是从怎样的人成长起来的?大胆地说,说错了表扬。孙老师上课,说对了表扬,说错了还是表扬。

生:他们都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掌声)

有幸看了孙双金老师这一课教学的视屏,一睹大师风采,至今这堂课犹在耳目。他这节课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培养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每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他就让孩子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他以聊名字、名人入手,看似无意,实则有意,既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又给孩子一种心理的暗示,原来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我也可以成为名人。

记得一位老师参加教学比赛,《田忌赛马》一课时,或许是课前交流得不是很充分,也或许是孩子们有些怯场,自读课文后,当她提出“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事?”全班竟无一人举手。于是她鼓励说:“第一个举手的是英雄。”真的,有一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老师连忙鼓励“呵,一位女英雄!”紧接着第二只小手也举了起来“第二个举手的也是英雄!在老师的理解与鼓励下,孩子们渐渐摆脱了拘束,思维渐渐活跃起来。到课堂结束时,他们还沉浸于课堂中。用市教研室老师评课的话说,孩子经历了一个从不敢说,不会说到敢说、会说的过程,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课堂,能听到孩子们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可见,在课堂中遭遇冷场,并不可怕,只是,我们镇静,并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设,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课上常常会出现许多这样意料之外、令人始料不及的生成,其实有许多是教学动态行进过程中的“阻力”,如果能得到教师妥善、科学、及时、巧妙的处理,这些阻力将逐渐消失,有些甚至会转变为教学前进的动力,为课堂添彩。我非常仰慕那些名家名师,仰慕那俯首捡来皆智慧的课堂。他们在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的能力常常让我们叹为观止。

教师在教学《赤壁之战》,课文学完后,教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战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你会怎么说?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的失败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么向部下作总结?”正当学生陷入思考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们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吗?”显然这个问题虽然有理有据,但与此次的学习主题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然而却打断了其他学生原本的思考。这位教师先是表扬了这位学生读书认真,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了起来,学生把曹操的“内省”说得惟妙惟肖。这里,我们不得不为这位教师“起死回生”的教学机制喝彩。

一次,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翠鸟》第三段时,他发现学生小庆打了个呵欠,又与同桌嘀咕了起来,便语调平缓却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小庆慢腾腾地站起来,很茫然的样子,于永正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并加了一句:“请不要推辞。”“到哪儿去逮呢?”小庆可怜巴巴地说。其他学生也面面相觑,神情迷茫。于永正说:“你看看书嘛,大家都读第三段,看看到哪去逮,看出来以后可以告诉小庆。”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自己说:“翠鸟不好逮,他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小,里面又深,谁上得去呀?”于永正哈哈大笑,小庆说的正是第三段的主要内容,他读懂了。当于永正问小庆为什么老师请他去逮翠鸟时,小庆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刚才我和同学说话了。”“你有点疲劳了,是不?不过逮翠鸟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虽然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们读懂了第三段,功不可没!”学生们听了,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李海霞老师执教《白杨》一课时,看到窗户边一组学生声音低,反应迟钝时,她说:“今天天冷,这组同学都冻住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巧妙、智慧的评价引导,将会使某些个体的精彩生成变成整体的精彩,真正做到把效率从“点的提高”扩散到“面的提升”。

课堂生成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新天地。当学生节外生枝时,教师面对种种意外生成,要宽厚对待学生的纯真,机智引导,切莫让生成的精彩与你擦肩而过,以致于多了一份遗憾,少了一份灿烂。有人可能会说,学情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课堂上谁又能预料得到呢?谁又能有那么高的驾御能力呢?的确,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尽量考虑得全面一些,再全面一些,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尽量考虑到。只有平时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我想,那些名师之所以上起课来游刃有余,谈笑间尽显名家风采,原因也许就是如此吧。

三、课后练思

7.余韵

一堂课上完了,教师不能夹着书一走就算完事了!语文的课堂教学也需要作业,也呼唤训练。只不过语文的练习应该有语文的味道。

语文的练习应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可以有词语摘抄、名句积累、精段记诵、快乐读写等积累式的任务。还可以布置搜集资料、排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参与,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8.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一堂好的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自己才会越来越进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经历了课堂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后,我们获得的这些深切的认识,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来进一步提升。

写教学反思可不拘形式,可以是在上完某课后,随即在教案后记下的一些零星的感受:如教学程序的创意叙说,时间分配的处理,课中活动的调整,教学亮点的呈现,新的发现与思考,教学案例的再次简化设计等。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后,将用过的教案保存下来,便成了一个很好的资料库。这样,下次再进行同篇课文教学时,拿出来参考,就会很快找到感觉,少找弯路。

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向前跨进一步,写教育教学博客,将零星的反思,进行放大,进行规律提取,形成2000字左右的教学反思小论文,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向教学研究迈进了,也意味着我们已开始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了。

最后,将自己从教十几年的感悟与即将踏上讲台的同事们分享,但愿能对你们有所启发。

第一句,尊重自己的选择,热爱学生。

不管从事教师是不是我们最初的选择,既然已经选择这个职业,就应该尊重这个选择,既然已经是孩子的老师,就应该爱孩子,让“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支撑自己的言行。说真的,做教师很苦很累,但当我们真正用心去爱孩子了,也会乐在其中。特别是看到孩子从不懂到懂,从无知到知,我们总会感到一种生命成长的价值。年轻的时候,总是难免会急躁一些,我们也曾抱怨过孩子的顽皮、不懂事。在经历了许多许多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原来不是每一朵花都开在春天,我们需要学会爱,学会宽容,学会期待。

第二句,脚踏实际,从第一步起。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第一步,这一步,不一定是铿锵有声,也许它只是悄悄的一小步,但只要你迈得有力、实在,会对你以后百里、千里、万里的行程起关键作用。认真备课,坚持听课,多与同事们交流讨论,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广泛收揽信息知识,不放过任何得以提高自己的机会。迈好这第一步,就会缩短来日的征途。

第三句,机遇面前不要轻易放弃,要勇于开拓创新。

要珍惜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放弃一切到来的机遇,如达标课、研究课、观摩课、选优课,都要用一种向它挑战的心理勇敢地去做,因为认真地进行一堂课的研究,会收到十堂课也难以达到的教益,不尝试这种经历,难以有这种体会,谁早有这种经历与体会,谁就走在了前列。

第四句,用读书来丰富自己的智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也说过: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想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也许,我们永远也成不了什么大家,但是,通过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时空,提升理念,可以使我们的课堂丰厚而大气。

愿和大家交流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本站评论服务协议 0人评论
系统暂未开通评论功能
您未登录,请:登录账号免费注册 评论